米面养人?当心身体“越吃越差”
以下资料来自中国政府网: 《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》明确提出,力争在20世纪最后的7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。 到2000年底,国家“八七”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,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: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。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.5亿人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。
所以,中国人,特别是老一辈,吃饭仍然主要是吃主食,蔬菜吃的也少,更不敢吃肉和脂肪。但是今天吃饱已不成问题,关键是要吃得健康。为什么今天说精加工碳水为主不健康?为什么提倡控糖?下面就逐一来回答这些问题:
首先“五谷”并不完全等于米面。关于五谷通常的说法是稻(俗称水稻、大米)、黍(shǔ,俗称黄米)、稷(jì,又称粟,俗称小米)、麦(俗称小麦,制作面粉用)、菽(shū,俗称大豆)。稻和麦生产的米面,是碳水化合物最高的主食。而菽、黄米这些的碳水含量则远低于稻和麦。
过去,大米和白面可是富人的专属,但现在,米面却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部分,诸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。例如老一辈喜欢在生病或者食欲不振、胃不舒服时,煮一碗白粥。然而白粥对于现代人来说,有如下隐患:
白粥的营养价值相对单一,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,缺乏蛋白质、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。 白粥并不养胃。养胃可不单单指“好消化”。胃也需要锻炼,如果长期吃白粥这类毫不费力就可以消化的食物,胃的功能会用进废退。对于胃酸分泌过多或有胃溃疡的人群,白粥反而会刺激胃酸分泌,加重症状。 白米粥的血糖指数为69,妥妥的“升糖小能手”。对于糖友来说,实在算不上友好。
减少高糖、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,并不会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。相反,有研究发现,青春期每天食用含糖饮料会损害成年后学习和记忆的能力。此外,20-70%的糖尿病患者有认知缺陷。研究表明,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能力下降。
每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一样。相对来说,脂肪和蛋白质对血糖的影响较小,碳水化合物的影响较大。经常吃高碳水化合物,血糖就像过山车一样波动,如果突然有一天减少了碳水化合物,身体还没适应这个变化,就可能会出现心慌、头晕。但坚持低碳生酮饮食的小伙伴都知道,低碳饮食可以减少血糖波动,并且酮体还可以供能。所以对于身体健康的人而言,低碳饮食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。
糖尿病患者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调整饮食,维持血糖稳定,因为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有一定危险性,千万不要操之过急。
有些人说,不吃糖感觉没有了快乐,情绪低落,每天都不开心。但这可能只是习惯和记忆的影响。如果小时候父母把吃蛋糕作为奖励,那么长大之后我们就自然而然地会把“甜食”视作一种奖励。
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影视剧的影响。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发现,不论吃的是巧克力、蛋糕、冰淇淋、还是坚果,人们的情绪都会得到改善。但是商家却会把“吃零食”和“快乐”联系起来,给人一种只有零食或者甜食才能让人快乐的假象。其实,健康食物也可以让人快乐。